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宣布2023年度重点计画,展览规画囊括北美馆策划的两档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7档台湾各世代艺术家个展,以及3档国际合作展。另为迎接北美馆40周年庆,馆方亦推出数项特别企画:向大众分享文献与典藏资料库建置成果;发表促进艺术创生的新型态网络平台;召开研讨会邀请大家开放讨论北美馆的下一阶段。
年度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
一一重构:杨德昌|2023.07.22-2023.10.22 【一楼1A、1B展览室】
展览由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王俊杰馆长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孙松荣教授共同担任策展人,历经三年时间由团队整理与研究杨德昌导演遗留下来各式手稿、文件与档案,一方面透过五个转化杨氏创作核心题旨的主题展间,体现这位台湾导演独树一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则结合已故导演弥足珍贵的文物档案,首次公布於众。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开创者之一的杨德昌,其作品对於都市再现、性别权力、政治反思、历史暴力、社会变迁及多重媒介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批判视域,为台湾电影留下难以被取代的资产。将杨德昌电影世界带入美术馆展陈,乃是对於其名作展开共时性的影音造形,让观众沉浸於电影世界,展开视听感受。
《海滩的一天》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82-1983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同时,就历时性的展映布局而言,观众既会看见也会听见导演交汇着生命经验与创作生涯的种种惊艳瞬间。此外,杨德昌在剧情长片之外的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剧作(《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李尔王》)、动画遗作《追风》及各种手稿等,也计划在展览中重现其迷人神采,完满导演毕生创作轨迹与思想蓝图。展览开幕时将举办国际论坛,展期间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将同步举办杨德昌电影回顾影展。
《独立时代》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94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2023第13届台北双年展|2023.11.18-2024.03.24【地下楼、一楼、二楼】
展览由台湾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编辑与教育推广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划,三人团队共同制作与创造、有机协作的策展方法学,期能卷动知识与记忆的反刍与再生产,为台北双年展带来新的动能。第13届台北双年展将以展览、音乐表演、驻地研究与创作、工作坊等各种叙事及体验形式的公众计画为基础,聚焦在大型产业外的不同世界,探索日常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是如何在超高性能现代机制上翻转尺度;使尺度经验复杂化、让感知处於恒常波动。本届双年展希望能带领观众一同重新发现,并诉说某种抒情生命及创造的可能。
台湾前辈艺术家个展与新生代创作实践
「何德来回顾展」、「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0台北美术奖首奖张硕尹个展「BODO」,以及4档艺术家个展,北美馆将展呈从前辈至新生代艺术家、跨越不同世代的创作!
何德来回顾展|2023.07.08-2023.10.22 【二楼2A、2B展览室】
何德来(1904-1986)是日治时期於官展系统之外,另辟个人艺术创作道路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幼时居於新竹苗栗地区,求学期间曾於台、日两地学校就读。平生主要居住生活於日本东京。1927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随和田英作习画。毕业後投入推广绘画、发展个人创作。何德来对艺术充满热情,曾加入七星画坛、参与共组「赤岛社」、「新竹美术研究会」。1958年起担任日本在野艺术团体「新构造社」重要运营委员至辞世,亦参与「佳德会」、「飞鸟会」等艺术团体,致力推广绘画、提携後进。
何德来,《父母》,1959,油彩、画布,130.5 × 194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何德来的作品真率展现对生命的思考,透过短诗和绘画创作,表达对造化自然的观察领悟、对至亲挚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类社会广博的省思关怀。本展梳理艺术家毕生作品,展出各时期部分代表作,结合书法、水彩、素描、短诗、笔记、手稿,期能立体而完整地呈现艺术家开拓个人艺术道路的历程。
何德来,《终战》,1950,油彩、画布,45.5 × 38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3.03.25-2023.06.25 【一楼1A展览室】
展览由李威仪策划,探讨感知、影像与历史的生产活动。透过呈现艺术家的全新创作与系列作品——自1983年起陆续发表的《ASA的N次方》、「光化学机械式活动影像装置」、「幻灯简报电影」、「物像书」、「时间的位置」,乃至雕塑、图像、物件与档案等,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现代性历程,以及控制社会下形成的集体制约。藉由考掘结合时间流与意识流的影音机器,在显现我等自身与技术产物的历史性失联中,尝试重新发明现实,创造自身感知、记忆与图像的生产条件。展名引自马克思(Karl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的关键名句,反映了艺术家聚焦在唯物史观下的批判论题——对於影音工业生产与自体感知经验的斗争,以及对於「物」的成像史之关注。
高重黎,《持放映机的人》,2007。图像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