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箱

第一个「只在夜晚开放的黑色艺术博览会」台北松菸登场,多国艺廊联手打造艺术不眠夜!

Night Art Fair Taipei

第一个「只在夜晚开放的黑色艺术博览会」!

由艺术家周世雄创办,跳脱传统艺博会於日间开放及全白色展墙的陈规,在全然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中,发现艺术产业与市场的全新可能的「NIGHT ART FAIR TAIPEI 」夜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将於 5 月 11 日正式开幕!

内文未完请往下卷动夜艺博亮点1:以「夜晚」、「安静」为题NIGHT ART FAIR TAIPEI 夜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首届活动将於松菸文创园区举行,呼应 NIGHT ART FAIR TAIPEI 夜间开放与黑色视觉之特色,以「夜晚」、「安静」为题,特邀展出单位发挥创作与洞察力,在内容丰饶的当代艺术脉络中,与夜台北的艺术爱好者一同发现艺术博览会的全新样貌。

图说:东京 CONTRAST 画廊带来法国艺术家 Luigi Honorat 作品 Intangible|March.

夜艺博亮点2:多国画廊携手呈献艺术新视野 NIGHT ART FAIR TAIPEI 夜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夜艺博特献以混种设计与策展闻名的日本 CONTRAST,将以日本艺术家 …

时事开箱

ABBA合作吉他手癌逝! 享寿70岁

一首红遍大街小巷的《Mamma Mia》,是许多七、八年级生的回忆杀,这首歌曲来自瑞典传奇天团ABBA合唱团。本月7日,ABBA长期合作的吉他手拉斯·韦兰德(Lasse Wellander)惊传逝世消息,享寿70岁。

▲ABBA吉他手拉斯·韦兰德7日惊传逝世消息。(图/翻摄自Facebook/Lasse Wellander)

根据外媒报导,拉斯·韦兰德的家人透过其脸书发布死讯,「我们怀着无法用言语诉说的悲痛心情告诉大家,我们亲爱的拉斯已经永远睡去。大家在不久前已经知道,拉斯·韦兰德罹患了癌症,不幸的是癌细胞迅速扩散,在耶稣受难节(7日)的清晨,他在亲人的陪伴下离世。」

家人们也表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谦逊无比,最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很棒的丈夫、父亲、兄弟、叔叔和祖父。你总是那麽善良、关怀他人和充满爱心,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优点,无法用言语形容。你是我们生命中的重心,要在没有你的情况继续生活下去,真的很难以置信。我们爱你,想念你。」

拉斯·韦兰德在1974年开始和ABBA合作,曾参与过24首歌曲和8张专辑的录制,连2021年ABBA的复出专辑《Voyage》他也参与录制。此外,他也曾和其他乐团合作并发行个人专辑,他最後一张专辑是2006年所发表的《Simple Ticket》。

via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Metro…

时事开箱

2023母亲节蛋糕推荐!可以吃的玫瑰花园、浮夸草莓派对,送这款让妈妈成为最幸福的女人

PAUL、Lady M

一年一度专属於母亲的日子都想好要送什麽礼物了吗?除了能让妈妈青春永驻的保养品外,在这如此执得纪念的日子一定要送上一颗能表达诚挚心意的蛋糕。妈妈喜欢的口味、颜值超高的蛋糕该怎麽挑呢?ELLE帮你整理了各大品牌的限定母亲节蛋糕、甜点礼盒,各式口味、华丽的礼物包装、做成礼物和的蛋糕…快往下滑看看妈妈最爱哪款!

内文未完请往下卷动2023母亲节蛋糕推荐:LADY M「草莓生奶油千层」LADY M

酸甜的草莓生奶油与香浓卡士达,夹入满满的新鲜草莓片、草莓覆盆子果泥,再抹上粉色奶油与大颗新鲜草莓装饰,再撒上白色珍珠糖点缀, 软绵口感与酸甜莓果刺激味蕾,让妈妈彷佛回到初恋的年纪,梦幻甜美~

【贩售资讯】

价格:6寸 NT.1900

何时开卖:4/7 10:00~4/30 23:59预购

何时取货:5/6~5/7、5/12~5/14,每日 11:30~19:30

取货门市:台北旗舰店 / 远百信义店 / 晶华专柜 / 远百竹北店 / 台中新光专柜

点这里购买

2023母亲节蛋糕推荐:LADY M「玫瑰千层」LADY M

每年热销的「玫瑰千 层」今年再次回归,LADY M再如纸般薄透的千层饼皮间抹上浓郁玫瑰花香的卡士达,在最上层撒上玫瑰花瓣,让玫瑰花香在口中绽放,简单却不失奢华典雅的口味!

【贩售资讯】

价格:6寸 NT.1800

何时开卖:4/7 10:00~4/30 23:59预购

何时取货:5/6~5/7、5/12~5/14,每日 11:30~19:30…

时事开箱

赫昀柏林hering berlin 30周年特展6大亮点!从光影创作、摄影、东方茶席演绎艺术与工艺的精湛结合

结合艺术与工艺精神、彻底展现白瓷之美的德国瓷器品牌赫昀柏林hering berlin,於今(2023)年迎来30周年,品牌创办人赫昀女士(Stefanie Hering)选定台湾为纪念展《演化-Evolution》亚洲首站,本展由宽合国际艺术总监陈依廷策划,网罗上百件生活瓷作品,并邀集摄影、新媒体创作等跨界共演,试图拓展大众对瓷器的想像。展出时间自2023年3月13日至4月30日,於台中西区老宅空间限时登场。

赫昀柏林30周年纪念展《演化-Evolution》於宽合艺廊K.H. Living Gallery展出。

装盛艺术灵魂的极致工艺

赫昀女士於1992年的柏林创办个人工作坊及瓷器品牌赫昀柏林,她致力采用不上釉的素胚白瓷,并以具有严谨线条和结构的形状、节制或有目的性的装饰及绘画,加以几乎被遗忘的工艺技术,在当时陶瓷产业低迷的氛围中,找到新的破口。其「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理念受到众人喜爱,不仅国际着名博物馆与名人时尚圈争相收藏、米其林星级餐厅与名厨指定使用,士绅名流家中的餐桌日常也均可看见赫昀柏林的身影。台湾餐厅如态芮 Taïrrior、Impromptu by Paul Lee、AD Astra、栗林里、盐之华、文公馆、简天才Restaurant Thomas Chien、树也ChooArt Villa等均可体验到赫昀柏林餐瓷的细致之美。

赫昀柏林创办人赫昀女士。

赫昀柏林以精湛的白瓷餐器闻名。

展览6大亮点

01|回顾赫昀柏林30年创作轨迹

展览位於台中市西区的三层楼老宅中,一楼「瓷器博物馆」从经典作「创造星空」开始,自草创到成熟,带出近百件生活瓷作品,展示墙横跨一至三楼墙面,演译赫昀柏林30年足迹的精彩风华;一旁的大圆桌摆设也出自赫昀女士之手,将东方华人「圆满」意象融入西式餐瓷中,打造中西合璧的美学共演。一楼後方则设置了工坊的示意空间,在此可以一窥赫昀柏林的产制过程。

展场一隅。

大圆桌摆饰呈现圆满意象。

赫昀女士於展览现场,三层楼高的展示墙布满赫昀柏林30年的创作轨迹。

二楼为一精巧的走道露台,从这里可以换一个角度欣赏壮观的墙面展示。三楼展间相对一楼的商业性质,则更具概念性,可以说是反映了赫昀女士的创作心理——同样在「创造星空」的迎接下,极简的展间中摆放着「雕塑白瓷再生系列Extrapositions」作品,此系列受到泰国黑陶土的高度韧性启发,赫昀女士创作出兼具俐落棱角与起伏平面的大型雕塑,在不完美的美中,展现其身为艺术创作者追求材料极限的执着。

大圆桌上的大水晶灯同样为赫昀柏林挑战口吹工艺极限的大师之作。

工坊区域呈现赫昀柏林创作的景象。摄影:Carol Chien

「悸动Pulse」系列细致的纹理均为手工描绘。

02|MoMA藏品「创造星空Cielo」首次亮相亚洲

赫昀柏林看似单纯、无过多坠饰的作品,其实都是奠基於宛如机械般的精湛工艺。以赫昀女士第一项代表作、被MoMA收藏的「创造星空Cielo」为例,其盘面上的每一个孔洞都是人工手动钻出,未烧制的瓷土极为易碎,且仅有短暂的黄金时间适合加工,是对技术的精准、速度及稳定的一大考验,且因其为纯手工制作,每一个「创造星空」都是独一无二的。本展为「创造星空」首次於亚洲展出,若想一睹其风姿,务必把握时间前往。

「创造星空Cielo」有着如繁星般的孔洞。

「创造星空Cielo」每一个孔洞都是由精湛的手艺制成。

03|零距离接触重启感官想像

位於三楼的「雕塑白瓷 再生系列Extrapositions」作品,共分为平滑的「丝绒Velvet」以及具有立体条纹的「悸动Pulse」两种类,观者可以用手触摸其表面,感受白瓷宛如婴儿肌肤的细致触感,进而理解材质如何透过最纯粹的设计说故事,回归最初始的感动。

「雕塑白瓷 再生系列Extrapositions」展场一隅。

左为平滑的「丝绒Velvet」、右为具立体条纹的「悸动Pulse」。摄影:Carol Chien…

时事开箱

一场让人脑洞大开的奇异身体宣言!专访「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策展人,解构身而为人的本质!

以身体为对话、雕塑为转译,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展览,由德国图宾根艺术馆馆长妮可.芙丽兹(Nicole Fritz)与德国图宾根文化交流协会麦斯米兰.雷泽(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画;集结23位国际艺术家,从不同面向,开放向後人类时代提问。

(左)派翠西亚・佩奇尼尼,《幼苗》。 /(右)派翠西亚・佩奇尼尼,《葛拉姆》。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直截以视觉挑战观者思辨,「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用生而为人的肉体,拼接环境、科技等复杂讯息,在围绕强烈氛围的作品场域,推进未来生存样貌的可能性。如果说ChatGPT的议题已成为颠覆科技与人类发展史的炙热引信?那麽,北美馆的未来身体展览,更将让你深入反思全球80亿人类的生猛未来式!

至圣,《体内(M1)》。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以「人」为关系,思考未来

历经翻腾世界的疫情,这几年,关注未来风向的各式议题的确骚动着。3年後,登入後疫情时代的我们,除了明显感受到自然环境剧烈震荡,也意识到人类生活框架的不堪一击及身体的脆弱;於此同时,由元宇宙到AI科技介入日常生活的普及性,更在在持续颠覆人类世界。甫於北美馆登场的「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试图归纳梳理出「混种人」、「後自然」、「艺术家4.0」、「科技 人类 变体」四个主题,以新创肉体的形式,陈述身体的解构与重构、人与环境及机器之间的关系、与当中隐含的欲望与伦理议题。这些主题,不是个别上的分类或架构,而是总结过去60年的超写实及写实雕塑作品,窥探生态与人类的处境、使人体成为一种运用科技介面的未来总观。

(左)安娜・杜米楚与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机器人:後奇异点与後气候变化时代的生命形式》。(右上)伊萨・根泽肯,《演员III之3》。(右下)法比安・梅勒,《蝴蝶》。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共同策展人之一的麦斯米兰.雷泽(Maximilian Letze)在专访中,更如此说道:「我们并不是企图透过展览来回应任何问题,而是希望透过这些作品,让观众产生反思、并对未来提问。就连规划观展路线时,我们也考虑着每件作品之间的讯息与互动,期望观者从场域中,就能直觉生成一种对作品的感知。虽然说展场分为四个主题,但其实大部分的作品都已经带着强烈讯息,甚至比四个主题还要强大。」

超活力,《西方神明》。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写实或荒诞?端看你怎麽解读!

直观缝合其他物种、谈论人类栖地变化、基因演化、重塑生态系等议题现象,「混种人」展区,以探究混种生命体的奇异概念,揭开意味悠远的推论波涛;像是澳洲雕塑艺术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在作品《犬头》中,就以一副蕴含精微肌理细节的狐狸头与男子混合身躯,阐述人类不只是人类、也是动物的寓意,进而带出人类脆弱、老化的生存处境与自然本能。进入「後自然」主题展区,作品不仅着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转殖与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传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性变化及物种的极限。策展人麦斯米兰.雷泽推荐的伊山・贝哈达(Hicham Macuga)作品《预兆 2019年5月9日10时15分》,也以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微生态宇宙,藉此探讨所谓的能动性(Agency),「他刻意把『人』从当中抹除,让人去思考到底这件作品的创造者是艺术家、还是化学物质?并探讨所谓的创作或创造,是不是一定要产生什麽?还是它是可以被避免的?这些论点很有趣,也呈现出一种正面意义。」麦斯米兰.雷泽这麽说道。

伊山・贝哈达,《预兆2019年5月9日10时15分》。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山姆・詹克斯,《犬头》。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而派翠西亚・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挽歌》,则是以男人捧着似鱼的奇异物种,平实描绘人与自然间的温柔时刻;麦斯米兰.雷泽说:「我很欣赏派翠西亚・佩奇尼尼作品中对於人生的思辨,她能诉诸观众感官、使其产生同情共感的情绪;在她的作品中,亦提出许多对於社会道德观的思考及一些睿智想法,诉说一种人类同舟共济、同为一体的正面能量。」

派翠西亚・佩奇尼尼,《挽歌》。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科技对於艺术创作的影响力

进入「艺术家4.0」展区,观者也似乎贴近一种未来身体对於完美不朽的想望。我们该如何与所谓的未来机器人共处、交流或同理?AI是否最终能付诸人类独有的幻想、直觉或创造性?这些作品,都是让寓意无限延伸的子题。安德罗・韦库亚(Andro Wekua)的《无题》以没有灵魂的半机器人作品,阐述未来人类与科技装置的共存方式;作品中女孩右手的抖动,是唯一看得出生命跳动的指标,艺术家也藉由作品中不安与诡异的氛围,强化观者对科技与人类并存的提问。

而反诘各种科技和数位转型发展交合对人类内在、外在、心理、生理层面影响力的「科技 人类 变体」展区,彼特・兰德(Peter Land)和乔许・克莱恩(Josh Kline)的《神童》、《不用找钱了》两样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话;「来自以社会福利着称的丹麦艺术家彼特・兰德和来自美国制度、劳工受到保护相对比较少的乔许・克莱恩,能从生长背景及作品上,轻易看到两者之间的不同观念。不管是社会压力还是科技对於就业市场或社会结构有什麽样的影响,这都是艺术家想要探讨的课题。」麦斯米兰.雷泽继续说道。

彼得・兰德,《神童》。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乔许・克莱恩,《不用找钱了(德州路边餐厅服务生的手臂握着开瓶器)》。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而第9届柏林双年展的瑞典籍参展艺术家安娜・乌登伯格(Anna Uddenberg),则是将扭曲的女性雕塑与行李箱融为一体,她在作品《野蛮人 #7(零重力)》中,分别以不同物件、呼应当代对於女性的不同要求,进而扭曲地陈述社群媒体上网红们对於「理想形象」的荒诞追求。麦斯米兰.雷泽说:「安娜・乌登伯格谈论女性形象的这个作品,我觉得是观众很容易能够看懂的;她的身体变得扭曲、然後有各式各样的冲突,让作品产生共感的剧烈效果。」

安娜・乌登伯格,《野蛮人 #7(零重力)》。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时事开箱

真的活腻了!128岁人瑞过生日抱怨「我为什麽还在这」本月如愿上天堂

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心愿,但今天文内的人瑞阿嬷到了余年,倒是觉得人真的不需活得太久,她最後一次庆生时还大叹,「我为什麽还在这里(还活着)?」

来自南非的Johanna Mazibuko,出生於1894年,她自幼在玉米农场长大,一生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仍是顺利地结婚育子,後来养大了7名子女,孙子孙女、曾孙人数加起来约有50多人。

而Mazibuko向来没生过什麽大病,身体状况一直都维持地不错,但到了人生晚年、特别是在过了百岁後,她看着孩子们都已长大、顺利成家,开始感到有些「活腻了」。

先前在家人为Mazibuko举办的「128岁庆生会」上,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吐露心声,「这麽多年了我还活着,我实在很惊讶,为什麽我还在这呢?我身边很多人都走了,我什麽时候才会离开?这样活着有什麽意义,我每天都无所事事。」道出对於「长寿」的无奈。

而近日,上天似乎听见了Mazibuko不再眷恋人世的愿望,她在本月3日离世了。以如此高龄离世,且家人们都明白她对於久活的感叹,因此子女们在她离世後,虽因共同的回忆而感到不舍,但也替她开心,认为上天实现了她的心愿。

World Oldest South African Woman Dies At 128 A woman said to be the world’s oldest person has died in South Africa at…

由 Punch Newspapers 发布於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後续Mazibuko的女儿受访说道,她是在2月14日中风的,月底28号被接回家中照顾,3天(本月3日)後就安祥离开了。…

时事开箱

自认像老旧退化电池!他感叹「每天20%出门,回家剩2%」:遇加班自动当机

电池用久了难免退化,偶尔会不会也觉得自己像颗老旧的电池呢?就有一名网友感叹,每天都是20%电量出门,回家时只剩2%,一遇到加班就自动当机,即使看起来像是充满电了,实际上内里只有不到50%……

▲图/取自pexels,下同

刚换新手机时,电池可以撑很久,但使用了两三年後,就能明显感觉到电池「健康度」不足,即使充满了电也是虚假的,就有一名网友发文感叹「我像块老旧退化的电池,充满电只能最多使用几个小时」,每天都是用20%的电量出门上班,消耗一天回到家只剩下2%,一遇到加班就会自动关机。

工作日一直在「没电」和「快没电」间循环,虽然周末两天能够充到100%,实际上却是虚假繁荣,实际能用的电量能有50%就不错了,原PO细数着自己的情况,「和朋友吃顿好的能到52%,听到难过的事瞬间跌到1%」,就这麽一块烂电池还要用到至少65岁,想想就觉得心累,有没有人跟他有一样的感觉?

许多网友都很有感触:

「周末虚假繁荣一百,周一立马死机」
「上一天班有时候也没干啥事晚上回到家就感觉特别累」
「我是一块质检不合格的,用不到65」
「我看到一块纯99%电量的少年少女从我身边一阵风般的跑过无比羡慕」
「最近坐地铁看到学生陆续返校,看着他们青春阳光蹦蹦跳跳,我像一个老电池,年轻真好啊」

「我这种出厂自带缺陷,加工不规范,使用暴力导致磕碰严重有暗伤的,还开始膨胀,用不到65」
「无所谓,我会爆炸」
「我的电池容量=80%-现在年龄」
「我刚迈出家门,就感觉电量低了」
「你上一天班就用了18%的电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老旧电池」
「闻者落泪,都不说充满电,感觉好久都没充到过60」

感觉没做什麽事但就狂掉电+1,身为一个宅,假日只有待在家一步不出才是真正的充电╮(╯_╰)╭

via 微博…

时事开箱

部落格又兴起!Twitter、FB产生社交焦虑、怕被炎上 日本封闭式社交mixi引热潮

社群媒体还没出现以前,「部落格」个人化、隐私性特色成为大家主要使用的交流管道之一。随着Twitter、Facebook等超大型社交平台出现,其高互动性、开放性让部落客们渐渐转移,有些部落格也随之关站。(想起了无名小站,时代的眼泪阿~QQ)

但马斯克(Elon Reeve Musk)收购Twitter後出现许多问题,加上社群媒体过度开放性让大家逐渐开始疲劳,日本的部落格文化似乎又开始活跃,吹起「离开社群网站」风潮,其传统社交平台「mixi」也重新受到关注!

懐かしいなぁ☺️
高校生の顷ガラケーでよくやってたよ
当时やってたアカウントが今も残ってるのがすごいよね
だいたいサービス终了しちゃうから#ZIP! #mixi pic.twitter.com/g5caD0SmYv

— 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のぽっぽ (@hatopoppo23) February 12, 2023

日本电视节目「ZIP!」谈起日本早先流行的社交平台「mixi」,最近mixi开始出现几波注册帐号、旧使用者重新回流的热潮。经由调查认为,会形成此潮流似乎与Twitter改革和社群媒体疲劳等原因所致。

由於马斯克接手Twitter後大量改革,许多使用者们的帐号经常无预警被锁帐、删除留言等,不知道哪天自己辛苦经营帐号就会消失,让使用者出现不安感,於是便渐渐将发文移到mixi上保存。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人渐渐对过度开放的社群媒体感到疲劳,因为不知道文章被谁看过,所以会担心自己无心讲的话或文章会被过度解读,成为被炎上的对象。因此怀念起mixi有点半开放、匿名性强、小圈圈自嗨,可以随心所欲发言的风气。

割と3日以内ログインの人がいてあんぱんまんのアルバムがじわる…いろんな申请は10年以上寝かしていていくらか発酵している(谜#mixi再注目 pic.twitter.com/v7HUEVOgYg

— "Joe" 上键 忠志 (じょうかぎ ただし) ???????? (@elf) February 14, 2023

▲mixi,多年以後登录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黑历史吧。థ౪థ

「mixi」是日本2004年出现的社交平台,mixi以非实名制的方式注册,且使用「邀请制」,有点像一个拉一个的感觉,相对来说隐密性比较高。除了可以发文外,还拥有日记功能,可以设定公开范围,里面的「足迹」功能还可以详细看到谁来过自己的网站,所以比较容易知道谁跟你有相同兴趣,就可以形成小圈子。

但後来受到大型社交平台影响,让mixi差点关站,後面是靠母公司成功开发人气手游《怪物弹珠》才勉强得以继续经营。

「ZIP!」也去采访专门研究社交行为的专家,专家觉得,会出现这种风潮可能是因为现在很多人会担心没人帮自己点赞、转发贴文或是天天都要发出炫耀文而感到压力,这种压力让大家渐渐不想与别人交流,不想一直碰触社群媒体,所以像mixi这种可以只和好朋友一起玩的社交平台受到关注,发言可以比较随心所欲,也比较没有被乱转发的问题。

小编的话:大家觉得台湾哪些网站可以复活吗!…

时事开箱

新竹市培英国中崭新开放式图书室!「ST space思倍皓室」直面自然的阅读风景

阅读总能带来比课本中更丰富多元的知识,也因此,图书室在校园中有着无可取代的珍贵地位。邻近清华大学的新竹培英国中,是一间校龄超过65年的升学热点学校,然而在如此重视学习的校园中,唯独缺少了图书阅览空间,於是在学美3.0的推行下,由阳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筑有限公司操刀设计,将校园老旧教室改造为崭新阅览空间「ST space 思倍皓室」。

室内与室外的界线互相串连,放大教育环境的视野。

BEFORE

创校已久的培英国中,正面临校园建筑老化的问题,除了安全性考量之外,其机能是否能达到现今教学需求,也是一大问题。

原旧教室入口处。

为了让培英国中拥有自己的图书阅览空间,旧校舍中的两间独立教室成为了改造对象,由阳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筑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团队,试图将原封闭的闲置空间,转化成师生喜爱且能活用的共荣之地。

原旧教室内一景。

从改造前照片可以发现,旧校舍前方即是一片绿地,然而从户外到室内,却被层层的围墙所阻隔——走廊外围墙、教室墙面、甚至是窗户上防盗的铝窗等,不仅阻挡了自然光与新鲜空气进入,在视觉和心理上也会造成窒碍感。

AFTER

解放围墙!直面自然的阅读空间

改造的第一步,无疑是将重重围墙解放。设计团队首先移除了面向广场一侧的墙面与旧梯井,并以自地面一路向上的大面木质阶梯,铺垫一条向人群与自然敞开的来往道路。

延伸至校园广场的大木平台,有效放大学生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关系。

拾级而上,原冰冷的教室围墙被活动式木拉门所取代,当门全开启时,图书室便成为了半室内空间,大片阳光洒入、微风恣意流淌,自然不再只存在於教室之外。

大木平台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场域。

学生不受拘束自由阅读的阅览环境。

踏入阅览室後,作为空间主体的木质阶梯书柜,亦呼应门前的大片阶梯,让一路向上的空间语汇得以延续,并利用高低差,同时创造了书本的收纳空间以及学员阅读的舒适座位。

多功能的灯具切换,满足多元的教育需求。

温暖大地色调串起连续地景

除了立体构造上的连贯外,团队亦於视觉上下了巧思,从距离门口最近的浅色地面,随着具有律动感的弧形线条向内递进,逐渐染上了深沉的木质色调,再加上深咖啡色的阶梯书柜,营造从户外明亮、开阔的空间,慢慢走入室内安稳、私密的感受,完整了室内、外的连续地景。

阶梯式的书柜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

另外,於灯光也同样融入了渐进的概念——格子状的天花板同时也是阅览室的主要照明,有别於外表整齐划一的构造,点亮的分段却是不规则,为整体空间增添了有机感与柔和的氛围。

室内与室外的界线互相串连,放大教育环境的视野。

创造1+1>2 的弹性空间运用

「ST space思倍皓室」的主要功能便是作为图书阅览空间,因此,藏书的机能性、阅读时的舒适度都成为改造的重点考量。贯穿整体设计的弧形线条,其实是出自生物多孔隙栖地的原理——透过制造一些不规则的凹凸起伏,让生物自行找到安栖的角落,

学生们可自由找到舒适的阅览方式。

阶梯状书柜让空间使用更不受限。

藏书空间则集中於阶梯柜体的垂直面,微微倾斜的方块隔板结构,使得书本可以藏入书柜中,降低视觉上的杂乱感,而柜体深度也依据阶层的不同有所调整,如最下层的柜位为了方便识别与拿取,采单一书本陈列或是较浅的设计。另外,若仔细观察,右下角共设置了5个抽屉,可作为小凳子的收纳空间。

倾斜的书柜构造让视觉更统一。

抽屉可作为收纳座椅的空间。

除了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外,「ST space 思倍皓室」亦可当作本土语教学空间,若将桌椅收纳,更成为一个空旷的活动场域,当木拉门敞开时,师生更能直接走出户外,与自然共学。

去除围墙,接触自然不再受到阻碍。

文|Carol Chien

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时事开箱

2023北美馆展览总整理!「一一重构:杨德昌」呈现创作轨迹、瑞士摄影大师勒内.布里回顾个展等必看亮点

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宣布2023年度重点计画,展览规画囊括北美馆策划的两档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7档台湾各世代艺术家个展,以及3档国际合作展。另为迎接北美馆40周年庆,馆方亦推出数项特别企画:向大众分享文献与典藏资料库建置成果;发表促进艺术创生的新型态网络平台;召开研讨会邀请大家开放讨论北美馆的下一阶段。

年度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

一一重构:杨德昌|2023.07.22-2023.10.22 【一楼1A、1B展览室】

展览由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王俊杰馆长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孙松荣教授共同担任策展人,历经三年时间由团队整理与研究杨德昌导演遗留下来各式手稿、文件与档案,一方面透过五个转化杨氏创作核心题旨的主题展间,体现这位台湾导演独树一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则结合已故导演弥足珍贵的文物档案,首次公布於众。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开创者之一的杨德昌,其作品对於都市再现、性别权力、政治反思、历史暴力、社会变迁及多重媒介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批判视域,为台湾电影留下难以被取代的资产。将杨德昌电影世界带入美术馆展陈,乃是对於其名作展开共时性的影音造形,让观众沉浸於电影世界,展开视听感受。

《海滩的一天》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82-1983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同时,就历时性的展映布局而言,观众既会看见也会听见导演交汇着生命经验与创作生涯的种种惊艳瞬间。此外,杨德昌在剧情长片之外的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剧作(《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李尔王》)、动画遗作《追风》及各种手稿等,也计划在展览中重现其迷人神采,完满导演毕生创作轨迹与思想蓝图。展览开幕时将举办国际论坛,展期间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将同步举办杨德昌电影回顾影展。

《独立时代》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94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2023第13届台北双年展|2023.11.18-2024.03.24【地下楼、一楼、二楼】

展览由台湾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编辑与教育推广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划,三人团队共同制作与创造、有机协作的策展方法学,期能卷动知识与记忆的反刍与再生产,为台北双年展带来新的动能。第13届台北双年展将以展览、音乐表演、驻地研究与创作、工作坊等各种叙事及体验形式的公众计画为基础,聚焦在大型产业外的不同世界,探索日常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是如何在超高性能现代机制上翻转尺度;使尺度经验复杂化、让感知处於恒常波动。本届双年展希望能带领观众一同重新发现,并诉说某种抒情生命及创造的可能。

台湾前辈艺术家个展与新生代创作实践

「何德来回顾展」、「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0台北美术奖首奖张硕尹个展「BODO」,以及4档艺术家个展,北美馆将展呈从前辈至新生代艺术家、跨越不同世代的创作!

何德来回顾展|2023.07.08-2023.10.22 【二楼2A、2B展览室】

何德来(1904-1986)是日治时期於官展系统之外,另辟个人艺术创作道路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幼时居於新竹苗栗地区,求学期间曾於台、日两地学校就读。平生主要居住生活於日本东京。1927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随和田英作习画。毕业後投入推广绘画、发展个人创作。何德来对艺术充满热情,曾加入七星画坛、参与共组「赤岛社」、「新竹美术研究会」。1958年起担任日本在野艺术团体「新构造社」重要运营委员至辞世,亦参与「佳德会」、「飞鸟会」等艺术团体,致力推广绘画、提携後进。

何德来,《父母》,1959,油彩、画布,130.5 × 194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何德来的作品真率展现对生命的思考,透过短诗和绘画创作,表达对造化自然的观察领悟、对至亲挚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类社会广博的省思关怀。本展梳理艺术家毕生作品,展出各时期部分代表作,结合书法、水彩、素描、短诗、笔记、手稿,期能立体而完整地呈现艺术家开拓个人艺术道路的历程。

何德来,《终战》,1950,油彩、画布,45.5 × 38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3.03.25-2023.06.25 【一楼1A展览室】

展览由李威仪策划,探讨感知、影像与历史的生产活动。透过呈现艺术家的全新创作与系列作品——自1983年起陆续发表的《ASA的N次方》、「光化学机械式活动影像装置」、「幻灯简报电影」、「物像书」、「时间的位置」,乃至雕塑、图像、物件与档案等,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现代性历程,以及控制社会下形成的集体制约。藉由考掘结合时间流与意识流的影音机器,在显现我等自身与技术产物的历史性失联中,尝试重新发明现实,创造自身感知、记忆与图像的生产条件。展名引自马克思(Karl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的关键名句,反映了艺术家聚焦在唯物史观下的批判论题——对於影音工业生产与自体感知经验的斗争,以及对於「物」的成像史之关注。

高重黎,《持放映机的人》,2007。图像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