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宣布2023年度重点计画,展览规画囊括北美馆策划的两档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7档台湾各世代艺术家个展,以及3档国际合作展。另为迎接北美馆40周年庆,馆方亦推出数项特别企画:向大众分享文献与典藏资料库建置成果;发表促进艺术创生的新型态网络平台;召开研讨会邀请大家开放讨论北美馆的下一阶段。

年度旗舰展览:「一一重构:杨德昌」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

一一重构:杨德昌|2023.07.22-2023.10.22 【一楼1A、1B展览室】

展览由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王俊杰馆长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孙松荣教授共同担任策展人,历经三年时间由团队整理与研究杨德昌导演遗留下来各式手稿、文件与档案,一方面透过五个转化杨氏创作核心题旨的主题展间,体现这位台湾导演独树一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则结合已故导演弥足珍贵的文物档案,首次公布於众。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开创者之一的杨德昌,其作品对於都市再现、性别权力、政治反思、历史暴力、社会变迁及多重媒介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批判视域,为台湾电影留下难以被取代的资产。将杨德昌电影世界带入美术馆展陈,乃是对於其名作展开共时性的影音造形,让观众沉浸於电影世界,展开视听感受。

《海滩的一天》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82-1983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同时,就历时性的展映布局而言,观众既会看见也会听见导演交汇着生命经验与创作生涯的种种惊艳瞬间。此外,杨德昌在剧情长片之外的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剧作(《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李尔王》)、动画遗作《追风》及各种手稿等,也计划在展览中重现其迷人神采,完满导演毕生创作轨迹与思想蓝图。展览开幕时将举办国际论坛,展期间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将同步举办杨德昌电影回顾影展。

《独立时代》工作照,杨德昌於拍摄现场(约於 1994 年)。图像由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提供。

2023第13届台北双年展|2023.11.18-2024.03.24【地下楼、一楼、二楼】

展览由台湾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编辑与教育推广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划,三人团队共同制作与创造、有机协作的策展方法学,期能卷动知识与记忆的反刍与再生产,为台北双年展带来新的动能。第13届台北双年展将以展览、音乐表演、驻地研究与创作、工作坊等各种叙事及体验形式的公众计画为基础,聚焦在大型产业外的不同世界,探索日常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是如何在超高性能现代机制上翻转尺度;使尺度经验复杂化、让感知处於恒常波动。本届双年展希望能带领观众一同重新发现,并诉说某种抒情生命及创造的可能。

台湾前辈艺术家个展与新生代创作实践

「何德来回顾展」、「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0台北美术奖首奖张硕尹个展「BODO」,以及4档艺术家个展,北美馆将展呈从前辈至新生代艺术家、跨越不同世代的创作!

何德来回顾展|2023.07.08-2023.10.22 【二楼2A、2B展览室】

何德来(1904-1986)是日治时期於官展系统之外,另辟个人艺术创作道路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幼时居於新竹苗栗地区,求学期间曾於台、日两地学校就读。平生主要居住生活於日本东京。1927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随和田英作习画。毕业後投入推广绘画、发展个人创作。何德来对艺术充满热情,曾加入七星画坛、参与共组「赤岛社」、「新竹美术研究会」。1958年起担任日本在野艺术团体「新构造社」重要运营委员至辞世,亦参与「佳德会」、「飞鸟会」等艺术团体,致力推广绘画、提携後进。

何德来,《父母》,1959,油彩、画布,130.5 × 194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何德来的作品真率展现对生命的思考,透过短诗和绘画创作,表达对造化自然的观察领悟、对至亲挚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类社会广博的省思关怀。本展梳理艺术家毕生作品,展出各时期部分代表作,结合书法、水彩、素描、短诗、笔记、手稿,期能立体而完整地呈现艺术家开拓个人艺术道路的历程。

何德来,《终战》,1950,油彩、画布,45.5 × 38 公分。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生活决定意识:高重黎|2023.03.25-2023.06.25 【一楼1A展览室】

展览由李威仪策划,探讨感知、影像与历史的生产活动。透过呈现艺术家的全新创作与系列作品——自1983年起陆续发表的《ASA的N次方》、「光化学机械式活动影像装置」、「幻灯简报电影」、「物像书」、「时间的位置」,乃至雕塑、图像、物件与档案等,回应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现代性历程,以及控制社会下形成的集体制约。藉由考掘结合时间流与意识流的影音机器,在显现我等自身与技术产物的历史性失联中,尝试重新发明现实,创造自身感知、记忆与图像的生产条件。展名引自马克思(Karl Marx)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的关键名句,反映了艺术家聚焦在唯物史观下的批判论题——对於影音工业生产与自体感知经验的斗争,以及对於「物」的成像史之关注。

高重黎,《持放映机的人》,2007。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台北美术奖2020年首奖展 BODO—张硕尹个展|2023.03.11-2023.06.04【地下楼E、F展览室】

本展展名来自黄明川导演於1993年执导的《宝岛大梦》,如同电影中所刻画的怪诞梦境与虚实交错的性慾,艺术家张硕尹从个人经验出发,描写其海军陆战队军旅中,处在热带丛林中男性世界里的奇想、慾望、与暴力,艺术家并藉此探讨所谓「男人」之抽象概念、如何在迷彩服与杀人工具中一步步操演而成为一社会真实。展览结合现地制作、多重叙事、互动科技、与多频道声音,将美术馆转换成一混合现实与虚拟的自动剧场,在其中,观众所行走之路线、所做之选择都将影响故事之进行,在此复杂的多线故事当中,观众如同一场「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者,每个人之观看经验都因其在冒险路径上的选择,而成为独特、彼此不同的存在。

展览视觉模拟图,张硕尹工作室提供。

TFAM年度个展:王耀亿、施懿珊、张永达、饶加恩|2023.07.15-2023.10.08 【三楼3A、3B展览室】

王耀亿个展「最後一人、越南士兵、游客、阿远、猎人和游手好闲者」由六件录像组成,主题围绕冷战离散与全球化移动的家族史,利用搁浅於战争回忆、国家图帜、台湾新电影等集体潜意识和个人记忆,成为建构自我认同的关键。施懿珊个展「数位孪生技术下的未来判罚形式」透过一套架空於近未来世界的判罚程序、一个与机器共治的介面,以及艺术行为与艺术行动参与,来达成相关议题探讨。张永达个展「Without Composing」尝试释出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控制权,任由来自宇宙中的无形放射性粒子,以无法预测的方式运动与衰变,形成人工智慧的电脑程式所无法比拟的随机,藉此探讨随机的真正本质。饶加恩个展「劳道尔收藏」延续与人类动物园文献收藏者克雷蒙‧劳道尔(Clemens Radauer)的合作,重建关於影像、展示机制与发言权的叙事架构。本次个展以英国、维也纳、日本、台湾的帝国遗留物出发,使之与今日的日常相互对话。

三档国际合作展,囊括摄影、录像装置、雕塑

2023年北美馆亦带来三档国际合作展:瑞士摄影大师勒内.布里(René Burri)回顾个展、比利时录像装置艺术家大卫.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个展,以及主题展览「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

勒内.布里:视觉爆炸|2023.03.18-2023.06.18 【三楼3A、3B展览室】

瑞士摄影大师、马格兰摄影通讯社成员勒内.布里(René Burri),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无论是在古巴拍下了革命领袖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叼着雪茄的标志性照片,抑或是 1957 年和毕卡索相遇为他拍下了纪念性的系列肖像,又或是纪录 1960 年代起步建设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及同时期的中国北京,布里皆以黑白影像展现了视觉的政治性以及二十世纪的重大文化事件。展览除呈现多张他的经典作品外,更加入了许多来自洛桑艾丽舍摄影博物馆(Photo Elysée)、布里基金会(Burri Foundation),以及巴黎与纽约马格兰摄影通讯社中的档案文件,试图翻转以事件或作品内容为主体之影像展出,而是让摄影家个人成为论述中心、事件的汇聚点,期能为当代观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观看视角。本展预计展出500余件作品与文件档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印样、笔记、素描、书籍、书信等。

勒内.布里,《切.格瓦拉,绘於 2005 年在鹿特丹举行的「2004-2010 回顾展」邀请卡上》,2015年之後。 © 勒内.布里 / 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勒内.布里基金会、洛桑艾丽舍摄影博物馆

大卫.克拉耶伯个展|2023.04.01-2023.06.25 【一楼1B展览室】

录像装置艺术家大卫.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1969年出生於比利时科瑞克(Kortfijk),毕业於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ntwerp)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克拉耶伯最初接受的是绘画训练,以其结合摄影、录像、声音及数位技术之创作闻名。透过对於动态和静态、时间和速度以及声音的操控与实验,松动传统视觉媒介界线,在其影像画面中挹注多层次的时间性。克拉耶伯曾参与2004年台北双年展展出,本次个展精选呈现自1996年以来创作之大型录像作品,搭配系列绘画手稿,运用展场独特挑高空间,建构有别以往的观展体验。

大卫.克拉耶伯,《纯粹的必要性》,2016,单频道投影、彩色动画、立体声音频,影像时长50 分。 图像提供:艺术家及施博尔艺廊,柏林/巴黎/首尔

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2023.02.18-2023.06.04【二楼2A、2B展览室】

本展览探讨人类世时代里人体的未来;生物基因在未来科技发展之下,人类得以对所有生物进行存在性修正。身体在未来将会是什麽型态?我们将会是「谁」或者是「什麽」?而我们又将生活在什麽样环境之中?展览透过超写实与写实雕塑作品,针对上述疑问,提出可能的答案。创新的科技对於现代雕塑影响甚钜,艺术家透过3D 列印技术完善制作过程,将雕塑创作界线扩展至机器人和生物合成技术层面,艺术家藉此打开人工制品、生物和科技上扩展新设计的可能性。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不仅应证了数位演进和基因工程在「後人类」和环境上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这些混合性创作,是如何日渐模糊自然、科学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本次展览共分为、「混种人」、「後自然」、「艺术家4.0」及「科技 人类 变体」四大主题,分别探讨混种生命体、基因转殖生物、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及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议题。

安德罗・韦库亚,《无题》,2014,假发、矽胶、蜡、 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钢材、玻璃、合成绳索、铝材铸件、布料、马达、电子零件、机械装置,212.1 × 101.6 × 68.6 公分。 © Andro Wekua, VG Bild-Kunst, Bonn 2022. 私人收藏,摄影:Stephen White

北美馆40周年庆特别企画,分享历年积累、激荡前瞻视野

迎接40周年庆,北美馆将推出经多年建置的线上资料库与艺术家主题网页,与大众分享丰硕的工作成果;同时,为呼应未来北美馆新馆朝向新类型跨域或混种艺术创生的平台角色,将启动新型态网络计画;此外,将与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合办国际研讨会,共同激荡北美馆的下一个想像与动向。

台北市立美术馆40周年主视觉

推线上资料库与艺术家主题网页

北美馆开馆以来积累各种刻划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与轨迹的珍贵文献与档案,馆方首先针对开馆前10年规划建置「1983-1994展览资料库」,将当时所执行的展览、研究与教育推广活动等相关档案进行数位化,总计10年来共办理665项展览,呈现北美馆走过营运摸索期,逐步实现成为「现当代美术馆」的历程。继7月的何德来回顾展後,12月亦将推出「艺术家特藏:何德来」主题网页,将家属何腾鲸所捐赠的艺术家毕生创作百余件作品,以及另一批甚少曝光的书法、素描、版画,以及笔记、书信等文献资料,进行数位化与资料诠释综整,让大众深入且全面地阅读这位独特艺术家,其生命历程、生死观与艺术创造的共振,以提供台湾艺术史更多元的研究视角。

启动新型态网络计画

新型态网络计画「TFAM NET.OPEN」为跨类型艺术作品的线上展出平台,配合不定期的虚拟与实体系列公众活动,来回应当代科技社会对实体空间以外的想像。此计画以「Net and networking」的概念为核心,不仅开放性地涵盖各类创作领域以对应不断变革进化的网络生态,也藉此深化美术馆与其他策展人及艺术机构之间的共创合作,首波预计邀请数位领域的国际策展人策划。「美术馆新视野:台北市立美术馆40周年国际研讨会」预计於2023年10月4日至6日举办,针对当代美术馆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以三大主题进行讨论:「美术馆与观众:少子女化与高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美术馆与区域再造」、「美术馆与城市意象」。目前已开放徵稿,预计於2023年3月31日截止,详细资料与相关说明请参考北美馆官网活动网页。

资料提供|北美馆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