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总能带来比课本中更丰富多元的知识,也因此,图书室在校园中有着无可取代的珍贵地位。邻近清华大学的新竹培英国中,是一间校龄超过65年的升学热点学校,然而在如此重视学习的校园中,唯独缺少了图书阅览空间,於是在学美3.0的推行下,由阳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筑有限公司操刀设计,将校园老旧教室改造为崭新阅览空间「ST space 思倍皓室」。

室内与室外的界线互相串连,放大教育环境的视野。

BEFORE

创校已久的培英国中,正面临校园建筑老化的问题,除了安全性考量之外,其机能是否能达到现今教学需求,也是一大问题。

原旧教室入口处。

为了让培英国中拥有自己的图书阅览空间,旧校舍中的两间独立教室成为了改造对象,由阳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筑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团队,试图将原封闭的闲置空间,转化成师生喜爱且能活用的共荣之地。

原旧教室内一景。

从改造前照片可以发现,旧校舍前方即是一片绿地,然而从户外到室内,却被层层的围墙所阻隔——走廊外围墙、教室墙面、甚至是窗户上防盗的铝窗等,不仅阻挡了自然光与新鲜空气进入,在视觉和心理上也会造成窒碍感。

AFTER

解放围墙!直面自然的阅读空间

改造的第一步,无疑是将重重围墙解放。设计团队首先移除了面向广场一侧的墙面与旧梯井,并以自地面一路向上的大面木质阶梯,铺垫一条向人群与自然敞开的来往道路。

延伸至校园广场的大木平台,有效放大学生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关系。

拾级而上,原冰冷的教室围墙被活动式木拉门所取代,当门全开启时,图书室便成为了半室内空间,大片阳光洒入、微风恣意流淌,自然不再只存在於教室之外。

大木平台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场域。

学生不受拘束自由阅读的阅览环境。

踏入阅览室後,作为空间主体的木质阶梯书柜,亦呼应门前的大片阶梯,让一路向上的空间语汇得以延续,并利用高低差,同时创造了书本的收纳空间以及学员阅读的舒适座位。

多功能的灯具切换,满足多元的教育需求。

温暖大地色调串起连续地景

除了立体构造上的连贯外,团队亦於视觉上下了巧思,从距离门口最近的浅色地面,随着具有律动感的弧形线条向内递进,逐渐染上了深沉的木质色调,再加上深咖啡色的阶梯书柜,营造从户外明亮、开阔的空间,慢慢走入室内安稳、私密的感受,完整了室内、外的连续地景。

阶梯式的书柜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

另外,於灯光也同样融入了渐进的概念——格子状的天花板同时也是阅览室的主要照明,有别於外表整齐划一的构造,点亮的分段却是不规则,为整体空间增添了有机感与柔和的氛围。

室内与室外的界线互相串连,放大教育环境的视野。

创造1+1>2 的弹性空间运用

「ST space思倍皓室」的主要功能便是作为图书阅览空间,因此,藏书的机能性、阅读时的舒适度都成为改造的重点考量。贯穿整体设计的弧形线条,其实是出自生物多孔隙栖地的原理——透过制造一些不规则的凹凸起伏,让生物自行找到安栖的角落,

学生们可自由找到舒适的阅览方式。

阶梯状书柜让空间使用更不受限。

藏书空间则集中於阶梯柜体的垂直面,微微倾斜的方块隔板结构,使得书本可以藏入书柜中,降低视觉上的杂乱感,而柜体深度也依据阶层的不同有所调整,如最下层的柜位为了方便识别与拿取,采单一书本陈列或是较浅的设计。另外,若仔细观察,右下角共设置了5个抽屉,可作为小凳子的收纳空间。

倾斜的书柜构造让视觉更统一。

抽屉可作为收纳座椅的空间。

除了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外,「ST space 思倍皓室」亦可当作本土语教学空间,若将桌椅收纳,更成为一个空旷的活动场域,当木拉门敞开时,师生更能直接走出户外,与自然共学。

去除围墙,接触自然不再受到阻碍。

文|Carol Chien

图片提供|台湾设计研究院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